2020AUBE欧博奖学金获奖名单揭晓

40万旅行基金资助11组课题申请人完成全球城市考察

2020AUBE欧博奖学金聚焦城市生活单元,以“1KM2 紧凑城市与日常尺度”为研究主题,重新思考高密度开发城市结束粗放发展后该何去何从。活动面向境内外高等院校建筑类专业学子征集旅行研究课题,以公益旅行考察基金形式资助获奖者在指定日期内完成相关研究课题的旅行考察计划,鼓励建筑学人发现城市问题、深入空间现场、思考城市未来。

今年7-8月报名期间,共计收到国内外45所知名建筑院校建筑类相关专业(建筑、规划、景观、古建保护等)本科生或研究生、博士生114名学子提交的57组申报课题。

申请学子围绕“1KM2 紧凑城市与日常尺度”主题提交的研究课题类型包括:城市风貌、城市空间尺度、旧城更新、城市基础设施、轨道交通和慢行系统、城市边缘区域、城市“非正式”空间与行为,城市弱势群体(老年和儿童)关怀性设计、旧工业区改造、科技创新产业街区、居住与办公、城市大数据分析等,涉及的交叉学科包括社会行为学、语义分析、空间心理、历史文化和艺术等。经过初评,共有16组申报课题入围复选评审,其中20名入围申请者于8月29至31日抵深参加为期三天的深圳复选工作营。

在29、30日两天,20名学子在实践建筑师和青年学者引导下,先后参观了深圳华侨城生态广场、福田下沙城中村、深圳市当代艺术和城市规划馆、深圳人才公园和半岛城邦滨海景观带、华强北商圈、白沙岭高层居住区、平安金融中心等具有深圳城市基因的场所样本,深入现场观察了一座高密度新兴城市经历了40年快速建设发展后,今天所呈现出的面貌和由之带来的启示。

复选工作营期间,16组入围课题申请人(包括无法抵深的15名远程入围学子)通过现场及远程方式,于31日下午进行了申报课题汇报。

当天的复选汇报活动中,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范悦教授,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唐克扬教授,《AC建筑创作》杂志副主编姜冰博士,AUBE欧博设计董事、执行总城市规划师郭晓黎先生,AUBE欧博设计董事、执行总设计师白宇西先生,AUBE欧博设计董事、执行总景观师祝捷先生共计6位来自建筑学、城市设计、景观、建筑理论和建筑传播专业领域专家评委,与16组入围申请学子进行了深度交流,并最终评出5组获奖课题。

2020AUBE欧博奖学金5组获奖课题

(排名不分先后,每组获奖课题可获得人民币5万元旅行基金资助)

鬼市

祁鹏(意大利威尼斯建筑大学)、闫立一(中央美术学院)、杨宏业(中央美术学院&意大利威尼斯建筑大学交换生)

椅子万象 学会坐下的城市

观察高密度城市快节奏生活的喘息之地

乔灵(同济大学)、徐姝蕾(同济大学)

隐秘的角落 考现学视角下的城市暗角空间

景奇(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邹玥(东南大学)

1km2街区 原真性的死或生

邵帅(日本法政大学)、余鹏正(日本法政大学)、谷醒龙(日本法政大学)

住在公寓的人 修补匠和考古学家

赵晟(哈佛大学)

2020AUBE欧博奖学金5组获奖课题自述与点评

鬼市

祁鹏 闫立一 杨宏业

考察城市:中国北京、广州、成都、深圳、景德镇

【自述】:那是奇幻的夜,那是另外一个时空,那是发生在我们城市黑夜中的一种实际幻想,那就是鬼市。

鬼市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人们在午夜后的集市中讨生活,游离在白日之外。城市的边缘人群是如何在鬼市聚集?城市的冲突和矛盾又是如何在鬼市上集中体现?这次我们将用我们的身体去感知,去探索有关城市黑夜的故事。

在计划当中,我们将去往北京,深圳,广州,成都,景德镇这五个城市的鬼市进行实地的考察调研,最终,我们希望用一个涵盖建筑,绘画,声音,影像,文字的综合成果来回应鬼市这样一个城市现象。

【范悦】点评:我觉得“鬼市”这个概念很好,非常吸引人。非日常性里面是否蕴含着未来城市课题的线索?你们发现了鬼市的现象,但仍要有一个推理层面,比如什么样的空间尺度,多大城市范围、密度,才产生一个鬼市。其次是要给一个方法找到“鬼市”的基因和细胞,呈现参与“鬼市”的人物、背后的家庭生活等涉及到边边角角的城市情态,这可能是你们提案后要去研究考察的。

【唐克扬】点评:我想借用这个课题,对接下来评议中讨论问题的标准做一个讨论,“1平方公里”是个很建筑师的题目,评选标准包括契合度、明确性,有趣性,表达方式……等等,面面俱到,这种综合求全的思维方式也是建筑师的思维方式。对于如此大的项目,严谨的方法当然成立。但是如果以学生旅行奖学金的语境来看,我觉得评出特点才是难得,拿这个题目来看,有地方特色的“鬼”反而重要,讨论一般城市问题的“市”反而不重要。我们讨论城市的常规论著已经非常之多,这里为什么不能暂时远离泛泛之论,来点儿有趣的角度?题目有趣,但是最后的呈现倒没那么有趣了。人说“画鬼容易画人难”,这里相反,你怎么把“鬼”的限制词视觉化,把一种不大可见的城市场景及其生成机制表达出来,这才是关键。如果你把“鬼”说明白了,说得有意思,也许这个事就成立了。你如何用非常态的方法表达一种非常态的主题?这才是关键。

椅子万象 学会坐下的城市

观察高密度城市快节奏生活的喘息之地

乔灵 徐姝蕾

考察城市:中国深圳、成都

【自述】:传统的椅子被理解为是一种供人坐着进行各种活动的家具,而对于城市来说,它的范围则需要被更广义的界定。城市里的“椅子”,或有形,或无形,人对某个地方产生了“坐”的欲望,那么这个地方就可以被称作“椅子”。对于“椅子”的观察是一个由大至小,由小引大的过程。“椅子”成千上万,它们各司其职,又相互联系。课题关注的是城市哪些空间对人们发出了“坐”的邀请,在日常尺度下的微末细节中讨论紧凑城市的生活体验。

【郭晓黎】点评:我们可以把这把椅子作为最小单元的城市公共空间,从0.25㎡到1KM2的尺度,扩展到我们在1KM2中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这个题目如果有机会深入下去,应该会有很好的启发。

【唐克扬】点评:建筑史里的椅子非常多,但能把椅子跟城市的尺度发生联系的成功案例却非常少。难度就在于怎么把大小悬殊尺度或多或少发生一点联系,这可能也是“1KM2”的题目的本意。城市-椅子的题目设定很有意思,一大一小这两端,得各自实事求是研究透。比如椅子是一个人造物,你得把这个物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城市又是一个无法简单概括的汪洋大海般的现实,完全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选择(哪一部分)城市中的1平方公里来打捞这些椅子很关键,是选日常空间vs日常空间,还是日常空间vs“官方”设定的公共空间,城市名片vs弱势群体的生活环境,选择的切入点很重要。如果是不对称的比较,很难找出有意义的结果。

隐秘的角落

考现学视角下的城市暗角空间

景奇 邹玥

考察城市:中国上海、英国伦敦

【自述】:城市规划者对空间结构的控制、资本对建筑正向性最大限度的价值赋予,加之城市使用者的自发性社会行为,多重力量的纽结爆炸形成了散布于各个地方的城市暗角空间。大都市光鲜亮丽的帷幔之下,新与旧、光与影、开放与封闭、体面与猥琐共生共荣,存在着城市使用者们都心照不宣的表里世界。本研究致力于考察的,即是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却常为人忽略的城市微小叙事,尤以存在于夹缝空间或尽头空间的废墟式角落的典型代表。紧凑是城市现状,日常是介入契机,我们试图联系1KM2中心城区的上海与伦敦,呈现并思考城市隐秘角落的力量。

【唐克扬】点评:大多数陈述的共同问题是思想非常活跃,但是因为想容纳的东西太多结果重点不够突出,最终容易把自己绕到了一堆术语中,没有把最想表达的东西说清楚。所以,唯一的方法就是简化、再简化,聚焦、再聚焦。大部分建筑学目前最依赖的,依然是看得见的东西,但有些东西恰好是看不见的,间接的(oblique)。怎么(用视觉呈现的方式)表达对一个“暗”的城市现象的研究结果?这恰好是个可以突破的点。另外可以注意更严格,更清晰的概念表述,比如“暗角”这个说法,暗是暗,角是角,你们想讨论“暗”还是“角”?尚需要推敲。corner突出了城市类型学的意思,“暗”却主要是一种光学现象,或者视觉心理层面的问题。只聚焦讨论“暗”,就已经是一个很好的研究,不用再拉扯出时髦的“考现学”。

1KM2街区

原真性的死或生

邵帅 余鹏正 谷醒龙

考察城市:中国广州、北京,日本东京

【选手自述】:如同深圳的城中村一般,大量老旧街区的改造催生了全新的城市空间,而原有社会关系被破坏时,往往伴随着原真性的丧失。原真性是地区长期演化所反映的复杂社会活动和独有现象,其产生与继承是治疗现代城市无趣病的良方。城市居民的日常活动大都发生于10分钟步行范围内,1KM2大概是观察城市街区的最佳尺度。我们将对中日两国三处1KM2紧凑街区开展田野调查,并与空间使用者进行沟通的同时捕捉他们对当地的记忆,由此还原城市原真性的实态。

【唐克扬】点评:原真性看上去首先是个历史保护中的技术问题,但是它又受制于具体的城市或者空间语境。就像考古学的概念,要找到“原来”的“底层”在什么位置,就得一直挖掘下去,但是在有的地方这总有个“头”吧。往前追溯多久才算是“原真”?这里不需要考虑太严格的纯学术性的问题,但至少会对这个事情产生批判性的思考,这样就够了。要知道,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城市的权力结构、商业性质、生活方式都已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变是好几茬的事情。怎么定义一个时段的社区发展模式依然跟今天有关联?这种追溯原真性研究的原点在哪儿?即使有这样的“原真性”,对于我们当下的城市来说适不适用?如果你们能在研究中把这些问题说出来,能清楚梳理出某一小段城市历史前后的断裂,其实已经是一个巨大贡献。

【白宇西】点评:如果让对原真性的探讨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就要严格区分真实、事实和现实之间的差别。

【郭晓黎】点评:原真性是非常辨证的问题,原点在哪里?哪种状态是真、哪种状态是假?很值得调研。我曾经做过大鹏较场尾综合整治改造项目,如今那里也成为了网红打卡片区。之前它是一个小渔村,状态很原生,建筑风貌也很古朴。但现在它五彩斑斓,已经成为旅游度假胜地,很能体现出原和真的辩证关系。

住在公寓的人

修补匠和考古学家

赵晟

考察城市:智利普孔、瓦尔迪维亚、巴拉斯港等

【自述】:疫情似乎颠覆了现代城市的一切特质,人们不得不从承载着社交性的公共空间撤回。如William Robinson在1936年的漫画《How To Live In A Flat》中描绘的一样,我们都变成了“住在公寓里的人”。于是人们对高效率、快节奏城市的关注不得不转变为一种对紧凑日常尺度的追求。与其发明新的工具,我们希望寻找的是一种“修补匠”式的智慧来应对新的问题。在我看来,有一座“修补匠”式的城市在南美的智利等待着被发现,我希望亲自去挖掘那些蕴藏在场所中的集体记忆,以图集(atlas)的方式将它们带回深圳。

【唐克扬】点评:作为一个鼓励创新的研究项目,计划书架构的思维模式没有问题,但是作为一个目的明确、认真准备的旅行计划,理论和行为的连续性需要稍作质疑。你为什么要去智利?需要更好地为我们展现你如何仔细研究过这个旅行目的地,更坦诚地表达你的欲念和你的辩护词之间的关系。毕竟,通过点不足以了解面,通过几个明星建筑师做了什么,很难深入了解南美这片神奇的土地真实的了解。修补匠和考古学家,观光客和城市工作者的身份也许是不可兼得的,如果不说西班牙语去到智利,没准会产生一种因为追逐陌生带来的喜悦,这种异国情调也不妨是一个旅行者的收获——可以了解一下19世纪的殖民者去智利和南美时的海量文献——但是误解和了解难以并存,想象的自由不需要又装在声称为现实服务的笼子里。

为了鼓励更多建筑学子完成自己的课题考察,2020AUBE欧博奖学金除了原定5组获奖课题外,还选出了6组优秀课题,给予奖励。

2020AUBE欧博奖学金6组优秀课题

(排名不分先后,每组获奖课题可获得人民币2.5万元旅行基金资助)

城市的空间性与时间性

王世达(重庆大学)、沈奥(英国建筑联盟学院)

网红经济时代打卡一座城市的1+N种方式

关于城市异质空间关联性的考察

周妍(清华大学)、徐智博(中央美术学院)、彭凡(湖南大学)

1KM2:我们的世界,他们的世界

重塑难民儿童日常生活

陈思齐(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

行为视角下的社区生活圈评估与优化

基于城市多源大数据与机器学习算法

鲁大铭(北京大学)、刘程程(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罗雪瑶(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长寿时代下的紧凑城市

美国社区如何应对老龄化现象

鲁慧(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杨汉章(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我们在办公室生活,在家里工作”

伦敦和上海的居住/工作并置空间

许晔(英国诺丁汉大学)、李蕴雄(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在2021年3月31日前,上述11组获奖课题与优秀课题申请人将自主完成与获奖课题相关的城市旅行考察,并提交相关考察调研报告,在明年年中于深圳向公众分享研究成果。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推荐内容